当前位置:首页 >资讯 >回顾光辉历程,重访革命老兵(二)

回顾光辉历程,重访革命老兵(二)

文章来源:未知   责任编辑:admin   时间:2017-10-26 10:45  分享到

回顾光辉历程,重访革命老兵(二)

老党员老军人战斗故事感人至深

    

    近日,民生银行泰州分行联合本报共同发起了《回顾光辉历程,重访革命老兵》活动,在泰州军分区等单位的帮助下,民生银行工作人员和记者一起走访了部分参加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老兵,了解他们当年的战斗故事,这些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,却依然感人至深、催人奋进。

    


    吴元章:手刃两名日本兵

    

    吴元章1926年出生,姜堰区大公式镇人,1944年5月入党,6月参加新四军,在兴化反“扫荡”中曾杀死两名日本兵,当时受伤,至今右肩留有一枚弹片,1985年退休。

    吴元章第一次打仗是在海安北边一个叫陆家窑(音)的地方。当时发的武器是套筒子(土枪),每人只分到4个手榴弹5发子弹,子弹数量少,他们就把小木棍、高粱秆塞进帆布子弹带里,用来迷惑敌人。

    1944年12月,吴元章所在部队奉命夜袭姜堰黄诗良一处岗楼。当时下着大雨,伸手不见五指。敌人没有料到新四军会在这时突然出现,一下子慌了阵脚。不过,敌人留了一手,在岗楼下预挖了地道,不少日本兵和伪军连衣服也没来得及穿,就从地下道溜走了。一个鬼子在茅房解大便,被班长和吴元章活捉。

    1945年3月,吴元章所在部队在高邮三垛陈家庄的三岔河伏击敌人,当时,鬼子派了一个中队100多人浩浩荡荡来扫荡,不少鬼子倒背着枪,唱着小调往兴化方向走,显然没有防备。鬼子进入伏击圈后,机枪响起,鬼子四散奔跑,有的鬼子跑进了秧田,陷入淤泥难以挪步。吴元章和战友们冲进秧田,干掉了两名反抗的日本兵。

    这场战斗大获全胜,消灭鬼子60多名。 

    

    

     

     岑虹:14岁就加入了新四军

    

    岑虹1927年7月出生,泰州人,1941年8月入伍,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    谈起过去战斗岁月,他滔滔不绝,劲头十足。1939年的一天下午,日本战机突然轰炸泰州。敌机走后,老师和同学们回家,岑虹一人走到林家巷东头,发现菜场被炸,许多无辜群众伤亡,陈尸遍地,受伤的人倒在血泊中痛苦地呻吟,火药味呛得人喘不过气来,现场惨不忍睹。从此,他心中萌生了抗日打鬼子的念头。

    岑虹的父亲在姜堰镇“乾益钱庄”当职员,抗战爆发,钱庄倒闭,父亲失业,生活困难。当时,岑虹的二哥在泰州参加了地下党,身份暴露,组织上要他到新四军抗大学习。他没有对爹妈说,就私自远走,还常来信动员弟弟岑虹参加新四军。岑虹与董坤等同学商量,准备去当新四军。为了家庭安全,大家都改名换姓,岑虹原名徐敏源,就此改为现名。

    岑虹他们四人连夜找到一师一旅三团,当上了光荣的新四军战士。那年,岑虹14岁。

    “当时武器装备紧张,我领到的是一支步枪,枪头还少了一截。”岑虹说,不过没有影响自己打仗,由于作战表现好,一个多月后,他就被提拔为排级干部。老人说,年轻的一辈要勿忘国耻,好好珍惜当下,奋发向上,为实现民族复兴多作贡献。

    

    

     邵祝山:老百姓是军队坚强后盾

    

     邵祝山是江苏高邮人,1927年11出生,1943年8月入伍,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新四军江苏甘泉支队通讯员、新四军二部医务员。

    “苏中七战七捷”首场战役是攻打泰兴,邵祝山当时在华中军区炮兵团四连担任保健员。1946年7月的某天,邵祝山所在部队驻扎在如皋郊区,突然接到上级命令,要求第二天急行军到60公里以外的泰兴北门参加战斗,任务是攻开泰兴北城门,为攻城部队打开缺口。

    第二天凌晨,部队就集合向泰兴出发,邵祝山所在的连队当时有四门炮,为了不引起敌军的注意,也为了行军方便,只能将火炮拆开,分给为数不多的几匹马驮,遇到趟河时,还要从马上拿下来由人背。邵祝山作为当时连里唯一一名保健员,行军时要始终保持在中间位置,确保自己不掉队,这样才能前后顾及。由于炮兵团目标大,一路上敌军的飞机不停地轰炸。

    在行军途中,沿途老百姓支援很大。老百姓将各家事先做好的黄桥烧饼、蒸南瓜之类的食物摆在路两旁慰问解放军,还把自家煮的防暑降温的大麦茶、竹叶茶拿到路边供大家喝。

    到达泰兴北门时,夜幕刚刚降临。部队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架炮,由于当时的火炮射程不远,而且每门炮规定不可超出18发炮弹,所以必须架在离城门很近的地方,还不能被敌人发现。攻城很顺利,邵祝山所在的四连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。

   

    

张书田:响就号召投笔从戎

 

    

    张书田,1925年9月出生,山东乳山人。1941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,1947年2月入伍,194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    张书田入伍前是一名小学教师,教了几年书,在教学中参军入伍,算是投笔从戎。1941年春,张书田的家乡解放,成立了区人民政府,政府要求各村办学校,适龄儿童都要进学校接受义务教育。当时张书田正好从外乡有名的瑞泉小学毕业,闲在家里,有一天忽然接到区政府要调他到外村教书的通知,简直把他吓坏了。因为在张书田印象中,老师都是年纪大、文化高、学识广的人,而他当时才17岁,刚刚小学毕业。张书田硬着头皮勉强到任,后来在其他教师帮带下,加上他虚心好学,慢慢地适应了。

    1946年下半年,上级号召广大青年参军,在这个当口也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到了部队,张书田被分配到师举办的卫训队,学习救死扶伤的一些基本常识。当时正好赶上部队整编改番号,张书田所在师由地方上升到野战部队,除了作战就是行军,卫训队只能在休息的间隙或每次战斗到火线抢救的实践中学习。通过实践,张书田各方面都有了进步,当年就入了党。

 

    

    王培礼:三次参军终于穿上戎装

    

    王培礼,原陆军八十一军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,山东荣城人,1927年5月出生,1945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,1946年9月入伍,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    王培礼弟兄三个,他排行老大,家里世代以种地为生,种的是地主的地,每年要向地主交地租,100斤粮食得交80斤地租,所剩无几,家里的日子很贫困。1939年的一天晚上,区里“妇女救国会”的一个女同志被日本鬼子打伤了,就住在王培礼家养伤。养伤期间,她给王培礼讲了好多打鬼子的故事,对王培礼触动很大,通过打听,王培礼得知村里有个人叫王宝恆,是共产党员,在区中队当指导员,就辗转找到他要当兵,但由于当时王培礼只有12岁,白天在部队住了一天就回家了。    

    打那以后,王培礼回家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少年先锋队,主要负责在村头给共产党站岗放哨。

    到了1945年,威海市一中到他们村招学生,王培礼被招到“示范班”里,这个班是专门为解放区农村培养青年教师的。当时,威海市政府才刚成立,政府缺少识字的、有文化的工作人员,政府便向威海警备区要青年学生,结果,王培礼被调到威海市政府税务局工作。就这样,王培礼的当兵生涯才三天就戛然而止,第二次当兵的愿望又落空了。

   王培礼在地方税务局干了一年,但内心始终没有放弃想当兵的梦想。1946年秋,胶东军区来招兵,王培礼再一次毅然决然地报了名,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,穿上了他向往已久的戎装。

    

   

    姚井甫:乔装打扮智送情报

    姚井甫,1932年7月出生,现住泰兴黄桥,1943年7月加入新四军。开始辗转靖江、泰兴、姜堰等地,参与抗日活动。凭着胆大和心细,他多次机智地躲过敌人的封锁,完成情报传递工作。抗战期间,姚井甫等人佯装成小商人和柴农,毙敌一个班,端掉鬼子据点,荣立二等功。1949年返乡务农。

    1944年,姚井甫来到泰兴独立团。有一次,一支抗日部队驻扎到姜堰,日本兵将交通要道围起来准备围剿抗日部队。为了把突围计划送出去,姚井甫和另外七个人就被选来送情报。他们化装成船民,姚井甫挑着豆腐担子走在最前面,担子里放了两条好香烟、两沓钞票,其他人挑着草和鞋子等杂物,他们身上还配了短枪,以防发生意外。

    两个日本兵在哨卡拦住了他们的去路,姚井甫上前,掏出准备好的船民证,贪心的日本兵盯着姚井甫担子上的香烟和钞票,趁日本兵分神的时候,其他7名同志偷偷地通过哨卡。姚井甫假装很不情愿地把香烟和钱给日本兵,然后拿着通行证快速离开哨卡。

    按照事先的约定,姚井甫一行来到姜堰地区的一个饭店里,顺利找到了联络员,将情报传递给他。

    成功送出情报后,姚井甫和另外几个人还有一项任务——在返程的时候,放下敌人的吊桥,解救被围困在姜堰的部队。凌晨三点的时候,他们其中有个人假装生了重病,其他七个人用门板抬着他,来到吊桥边,假称要过吊桥去找医生治病。在和值班的日本兵理论的过程中,他们几人趁乱刺伤日本兵,并迅速放下了吊桥,部队成功突围。

     1949年,姚井甫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。 

    

    

    

    记者 唐春杰 宋燕 通讯员 梅海建

    


免责声明:

本站部分内容、观点、图片、文字、视频来自网络,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,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。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、著作权、肖像权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(qq:748492175),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。

热门文章